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对策研究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张佳丽

1.1 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1.1.1 有“据”可循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普及,对高校学生而言,学生的各科成绩、消费轨迹等都被网络信息系统记录下来。目前的大数据技术可以针对学生的数据信息做出个性化、预测化的报告,避免由于经验主义与个人视角而产生的感性分析,它能科学地、全面地描述学生的行为轨迹,进而得出精准的分析。

由此可见,大数据的价值就在于可以有“据”可循地进行“点对点”的思政分析。

1.1.2 有“人”可依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信息网络化、多元化的特点更为鲜明,目前的高校学生群体深受大数据的影响,其时代特征明显。互联网为人们主动获取资源提供了便利,比如,对高校学生而言,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学习知识;
对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大数据使教育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元,为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然而,在主动获取的、同质信息的包裹下,信息获取者呈现出“抱团取暖”之势,难逃局限与片面。由此可见,教师需要分门别类地提炼出“群”的概念,也要提炼出精准的“人”的概念,从更全面、更客观的视角,将精准思政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1.2 高校学生的思想特征

1.2.1 心理上自我意识强化

在心理上,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强烈。置身于宽松的生活和文化环境以及大数据时代,学生的思想受到开放多元、个性鲜明的浪潮影响,导致自我意识被所获取的碎片化的信息激活和强化,会对思政教育产生“可有可无”的忽视心理,无法认识到这是提升自我的途径之一。

1.2.2 认知上问题思考简单化

在思维认知上,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普遍简单化。学生虽然在根本上坚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实现个人理想的意识强烈,但其一元化的思维方式决定了简单化的行为方式,具体表现在理想信念构建缺乏社会经验和经济基础,易受碎片化、复杂化的外来价值观念冲击,理想信念容易动摇,导致其对自身发展感到迷茫。

1.2.3 行为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化

在行为上,当代高校学生普遍缺乏泛娱乐化的网络环境,“明理但难行”,思想和行为脱节。此外,个性不同导致行为迥异,思政教育“共同主体”之间呈现出一种虚实交错、和而不同的非平衡格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很难进行实质性的心灵触碰和思想交流,从而导致其最基本的互动关系无法定位和聚焦。

1.3 思政教育者的思想特征

1.3.1 泛化的教育方式和理念

传统泛化形式的教学导致思政教育工作者缺乏理论与知识相结合的概念,具体表现在:(1)对当下思政教育存在问题的理解缺乏深度;
(2)对思政教育的讲解理论与现实脱离;
(3)对科学技术使用与教学结合的意识略显匮乏。

1.3.2 自卑的理论指导心理

思政工作者对理论指导存在自卑心理。一方面是理论知识储备不足,不能深入浅出地讲解思政内容,教学与鲜活的实践生活相脱离;
另一方面是教学方法不能及时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1.3.3 对于亲和力的忽视

思政工作者对亲和力的忽视体现在信息交流和心理上。首先是缺乏信息上的共享,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纽带。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传递者;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其次是缺乏心理上的共鸣,除了与学生之间做好沟通以外,教师还应进一步寻找能被学生所认同、肯定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心理上认同课程内容,进一步彰显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

2.1 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思政教育工作者大多是辅导员,进行的思政教育多为传统理想信念类与政治教育类话题,主要现象如下。

(1)思政教育不受师生双方重视。其中思政培训经费有限,部分思政工作者技能滞后,本身素质不高,不能以身作则,很少深究思政内容的渊源,缺乏亲和力。一些学生认可思政教育重要性,但是并不认同思政教育会带来实质性的自我提升。

(2)理论与实际并没有得到一对一的匹配,学生得不到深入的教育。以社会治理为例,思政教育工作者认同党和国家在改善民生、反腐倡廉、摆脱贫困、科技强国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就,鼓励朴素的正义感和爱国心,但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就时,会忽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作用。

(3)并未结合时代特色。思政工作者授课方式陈旧,采用传统的集中培训式授课方式,不少教师照本宣科,不能借助多媒体与新兴科技来辅助教学。

2.2 思政教育问题分析

2.2.1 师生对思政课的观念需要改变

首先是师生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与教师是从属关系,但理想的思政教育中,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的。其次是授课方式,传统的思政课以校内集中培训的授课方式进行,很少有一对一的交流,教师缺乏对学生心理的精确把握,其部分原因在于,思政工作者通常在高校中扮演多重角色,既要上专业课,还要处理科研任务,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政动态,这就导致教师在思政教育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2.2.2 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应得到满足

学生对美好生活以及个人价值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提升。在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仍存在教师对问题泛泛而谈、教授学生泛化的知识等现象,这并不能满足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需求。思政教育知识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所以教师应结合时代发展及时创新,才能凸显思政教育工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2.3 思政授课模式需要结合时代特色

教师在教学形式上偏向于采用传统的理论分析,内容缺乏丰富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列举的案例缺乏时代性、生活性和思辨性,往往缺乏专业的、精确的和有深度的讲解。此外在新时代,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提升其网络素养,尊重其个性,了解其学情,从新形势中获得新启示,把新命题转化为新机遇。

另外,思政教育作为高校中的非专业课,并不受重视,学生的学习时间短,课后学习不足。教师的教育过程简单化,思政教育缺乏一贯性和立体性,理论教育偏多,实践机会较少,单纯依靠听讲和思想汇报的考评体系不够完善。

3.1 精准思政的概念

精准思政是在精准思维的指导下,教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学情进行深入了解、精准分析和准确判断,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教育、精准管理和精准服务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帮助学生养成精准思维习惯,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3.2 精准思政的优点

精准思政的优点在于:(1)问题的精准分析;
(2)资源的精准供给;
(3)教育的精准实施。这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以及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协同性具有重要意义。

精准思政有利于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孤立和管理壁垒,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时效性,有利于资源的精准供给。在现有管理模式下,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缺乏互通性。精准思政能打破管理壁垒,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协同性,打通各业务系统的数据信息,实现互通共享数据信息,构建数据共享的新局面,为部门之间、人员之间展开合作提供共享信息资源的基础。

精准思政契合了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性需求,强化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针对性,有利于问题的精准分析。通过大数据所展现出来的各种信息,在精准分析个体学习生活状态、思想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教师可实现教育内容的精准制订和供给,增强了教育方式的针对性。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精准分析,实现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系统化评估,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克服以往思政工作的经验化、模糊化问题。

精准思政减少了教育过程的信息失真和认知偏差,提升了高校思政工作的科学性,有利于思政教育的精准实施。精准思政通过建构科学的数据模型,对连贯的客观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可以更全面、客观、完整地反映学生的思想行为信息。此外,精准思政能通过动态实时的信息反馈,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减少教学过程中各组间的信息不对称,避免由经验式管理带来的认知偏差,有利于提升思政工作的科学性。

4.1 精准思政与大数据时代的关系

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做到精准思政。大数据时代有着网络化、个性化、互动化和预测化的特点。在大数据时代中,数据平台记录下的大量信息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系统,平台可以根据不同目标的特点进行针对化、定制化的资源推送。教师利用大数据平台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出最优的教育方案,标签化的学生数据可以提高教育资源分配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对每一名学生因材施教。

学校搭建可视化大数据管理平台,可以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施依据从“难量化”向“可量化”转变。大数据技术可以从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对教育有价值的内容,并进行分析处理,更好地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提供支撑和参考。

4.2 大数据时代开展精准思政的对策

要想打造精准思政的完整体系,学校就需要构建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科学研判与决策系统、动态评估与实时反馈系统以及管理协同与制度保障系统。

4.2.1 构建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

精准思政首先要建设学生的基础数据库,尽可能详细地收集对教学有意义的学生数据。精准思政打破了原有单个部门数据的局限性和分割性,横向联通招生、就业、教学、学工等业务数据,实现数据全口径采集整理;
纵向采集和整合学生从入学前到毕业后的全周期数据。精准思政需搭建学生工作大数据分析与服务平台,数据来源的多样性使得重复冗余的数据大量存在,教师需进行一致性检查,以及无效值、缺失值处理等,完成数据的清洗、转化和标准化,从而去伪存真。教师只有利用有效准确的数据才能形成学生全面画像,进行精准识别和分析,科学有效地开展思政工作。

4.2.2 科学研判与决策系统

精准思政要求思政工作者在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研判与决策系统。研判系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行为进行整体性研判和个性化研判,促使教职人员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及时发现个性化问题。当学生偏离习惯性轨迹时,就会触发预警阈值,以供思政工作者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决策系统是建立在研判系统之上的执行系统,教师可依据研判系统对学生学习生活、思想行为的整体性和个性化问题进行分析,制订多套精准教育、管理和服务方案,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组合,实现学生成长全过程培养方案的选优。

4.2.3 动态评估与实时反馈系统

基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可构建实时评估与反馈系统,特别是行为评估体系、学业评估体系、资助评估体系等。行为评估体系是对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信息进行采集和关联分析,有助于发现学生的习惯偏好和学习状况;
学业评估体系是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常态化、伴随性采集和分析,实现对学生素养、教学质量等的精准刻画,为学生提供学业发展与规划咨询。思政工作者要构建实时反馈系统,以行为评估体系、学业评估体系、资助评估体系等的分析结果为反馈内容,重点关注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差异,利用学生群体和个体画像,反馈整体性信息和个体异常信息,这样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育人策略。

4.2.4 管理协同与制度保障系统

精准思政模式要求学校建立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协同与制度保障机制。一是要建立校级部门联合办公制度,强化顶层设计,将教务、招生、学工、就业等整合进统一的协同机构,建构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体系;
二是建立学生一站式服务体系,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整合原本分散于各部门的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等事项;
三是要设立专门的全校数据管理部门,统一不同部门之间的端口、标准,联通和整合各部门数据。精准思政需重视信息隐私与信息安全规章制度建设,学生数据的运用涉及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等伦理和法律问题,管理者应制订严格的大数据使用规则条例,合理合法地开展数据分析、挖掘以及使用,同时在技术层面实现无感化采集,进行脱敏隐私保护,从而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在“三全育人”的方针指导下,教育工作者应该合理运用现代技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开展精准思政教育,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精准思政信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精准的打铁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订阅信息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精准扶贫二首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展会信息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推荐访问:精准 高校 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