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R+文化”的洛阳宫灯文化保护与实施策略

摘要: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手段,实现洛阳宫灯文化的保护与现代转化。文章针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方式、洛阳宫灯艺术的传承价值、现阶段发展遇到的问题以及二者之间如何融合创新逐一展开详细论述,提出在健全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线上线下同步的洛阳宫灯展览馆,并配合丰富的虚拟文创产品,用户可随时随地观看和学习洛阳宫灯的相关知识,真正做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呈现,以此实现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洛阳宫灯;
文化传承

洛阳作为古都,流传在这里的花灯艺术较早起源于宫廷,后来逐渐散布到民间,形成雍容典雅的宫灯艺术。洛阳宫灯(灯彩)从东汉绵延至今,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2008年6月7日,洛阳宫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笔者以洛阳宫灯为研究对象,探索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能。

一、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现状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

虚拟现实技术(VR)是指利用计算机图形和传感追踪、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与先进技术相结合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利用计算机在虚拟世界中构建三维立体场景,从而营造出身临其境之感[1],体验者由此获得视觉、听觉、触觉上的全新体验。此外,还可以通过某些特殊指令、特定设备或实体行为创造出人机互动的特殊体验,从而增强对虚拟场景的认知,具有沉浸性、构想性、多感知性的信息时代特征。虚拟现实技术的日益完善,逐步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实用户的双向交流,以及信息的双向流转,有助于加深用户对于文化的了解与传承。[2]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方式

1.改变传统文化保存、保护和传播的方式

对传统文化进行静态图片和动态图像的采集,并运用建模、修复等方式,还原、重现遗失的文化。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的进一步加快,传统文化若能以数字化的方式保存、推广,则有利于它们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传承。

2.在保护的基础上,以虚拟漫游的形式解决人们无法到达现场参观游览的问题

许多大型的博物馆、石窟旅游景点都拥有线上展馆,如“全景故宫”将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的每一处宫殿、花园等都进行了完整的图像信息采集,用鼠标拖动便好似眼睛转动,眼前的画面在不断变换。如果在浏览的过程中看到正在陈列的文物,还可以点击放大观看,并且附有相关介绍,用户不会因无人讲解而感到困惑。因此,就算用户不能亲自到场,也可以了解到这些传统文化背后的历史故事和精神内涵。

3.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文化的活态化,同时丰富文创产品的新形式、新内容

虚拟现实的出现,拓宽了文创产品的新思路。文化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普遍,或者出品与之相关的应用App,如“胤禛美人图”“皇帝的一天”“韩熙载夜宴图”等。虚拟现实技术赋予了传统文化更多的互动感,拉近了用户与传统文化的距离。用户在体验的过程中满足了自身对于文化的好奇心,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此外,加入交互设计的原则,在丰富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强调设计过程以用户为中心。[3]

二、洛阳宫灯的艺术特征

洛阳宫灯为纯手工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从选料到制作过程要求都很严格。它的整个制作过程共有七十二道工序,包括上灯、捏灯、网灯、糊灯、补灯、描胶、镶灯、洗灯、装饰等,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一)琳琅满目的宫灯造型

洛阳宫灯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张合架纱绸宫灯、拼装架方形彩绘宫灯、拼装架多角彩绘宫灯以及观赏花灯。[4]其中以张合架纱绸宫灯的品类最为丰富,包括圆样宫灯、清化样宫灯、老样宫灯。最常见的则属圆样宫灯,其造型呈圆柿形,灯体常用红色和白色,表面配有金色的如意云纹。清化样宫灯呈长圆形,表面样式与圆样宫灯类似。老样宫灯造型丰富,有蛋形、上圆下尖形,色彩各异,变化多端。拼装架方形彩绘宫灯均为四棱角,即正方形宫灯,而拼裝架多角彩绘宫灯则多是六角形、八角形以及多边规则性宫灯,二者造型的差异在于棱角数量的多少。此外,甚至出现了人类头部与动物身体相结合的形态,想法十分大胆,极具表现力。

(二)余霞成绮的古朴色彩

洛阳宫灯的色彩均为传统色彩,每种颜色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如红色象征红火、热闹、喜庆,在节日庆典时,百姓常将红色宫灯悬挂至门檐上方,表示家有喜事、欢乐相随。不仅是宫灯,新人喜服、油纸伞面、胭脂口红都是红色的,由此可见红色在人们心中有着至高的地位。黄色代表地位、权力、财富,运用于宫灯之上,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同时黄色还代表希望,洛阳宫灯中的一抹黄色更是代表了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白色表示纯净、高洁,在唐代,受宗教文化影响,白色纱绸宫灯受到追捧,人们可以在纯白色的宫灯上许下愿望,望来年风调雨顺,愿诸事遂心满意。而黑色即玄色,代表宇宙和虚实相生,具有很强的神秘感。

(三)寓意深刻的图案纹样

洛阳宫灯中的图案纹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张合架纱绸宫灯多采用如意云头纹、双龙戏珠纹,因其应用广泛、寓意美好,且多场合通用,纹样自然是常见且具有吉祥寓意的。中国传统水墨画配上拼装架方形彩绘宫灯、拼装架多角彩绘宫灯,赋予二者更深邃的中国韵味,水墨画的若隐若现与宫灯结构的稳扎稳打形成虚实对比,黑白相配,浓淡相宜,体现出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可谓审美性与实用性并存。

(四)取之自然的天然材料

洛阳宫灯的制作材料分为两种,一是竹制结构,另一种是木制结构。竹制结构的宫灯可以自由撑合,拿取方便;
木制结构则注重自由拼装,可拆解。木制结构的宫灯相较于竹制结构更加精致。竹制宫灯主要呈圆形,结构线条圆润饱满,利用竹子特有的韧性形成完美弧线;
木制宫灯的装饰则更多地运用雕刻手法,木条不仅可以是灯架结构,也可以是某一部分的装饰品。无论哪种类型的宫灯,其材料都是取之自然,这也更符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思想,与自然和谐共生始终历代匠人追求的至高境界。

三、洛阳宫灯数字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洛阳宫灯资源残缺,无法建立完整数据库

由于洛阳宫灯的技艺复杂,机械化很难完成,因此制作洛阳宫灯的产业并未系统化。此外,洛阳宫灯在技艺传承方面亦有所缺失。洛阳宫灯的发展源头在洛阳老城区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地居民对于它的保护和传承意识相对薄弱,洛阳宫灯出现丢失或因技术原因难以修复。因此,应当建立起丰富的调研资源,为完善、修复洛阳宫灯数据库做全面的准备。

(二)没有足够的平台去展示洛阳宫灯文化魅力

时下针对洛阳宫灯文化的展示平台包括抖音、小红书等短视频,日常笔记平台,但是不成系统,对于洛阳宫灯文化的呈现与解释都是碎片化的,难以呈现出较为完整的面貌。

(三)洛阳宫灯文创产品老旧,缺乏创新性

现如今,各种非遗文化项目都在发掘和发展自身的文创产品,但市场上洛阳宫灯文创产品则出现了严重同质化的情况,且品相差无几,品类杂乱,自然缺少辨识度,对游客亦构不成足够吸引,加上行业缺乏专业、有品牌意识的购物中心及相应品牌产品,无法较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使用体验。

四、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洛阳宫灯的保护与实施策略

(一)加强洛阳宫灯数字资料收集、构建并共享数据资源库(图1)

通过虚拟网站、手机App开发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洛阳宫灯文化。将高清数字图像以及较为详细的制作过程,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并应用于全球共享。在洛阳老城区,选择合适的地点建立线下数字展示中心,并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配合实体复制洛阳宫灯。在资源库建立的基础上,采用沉浸式数字化互动方式,模拟古代灯会的盛况,为游客提供游览项目及体验。

(二)构建虚拟现实展览,完善视觉导览系统(图2)

现今,洛阳宫灯非遗文化由洛阳市文化馆(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门保护,由当地政府建立洛阳宫灯展览馆,在数据库完善的基础上,构建线上线下虚拟现实展览。在相关展览中注重数字导视系统,线上展览在网页页面上出现浏览方向性指示,重点文物、制作技艺有弹窗式解说。线下展览则在文物周围放置二维码,游客利用移动设备进行扫描就能够获得数字化体验。

此外,进一步增强虚拟现实场景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性。运用3D软件构建虚拟化场景,融入视频影音素材,增加虚拟UI模块,通过定位、手势、语音方式等来控制场景转换,从而形成一个可视化的交互环境。

(三)开发推广虚拟文创产品(图3)

洛阳宫灯文化的保护与传播,要在基于“VR+文化”的理念下,将洛阳宫灯文化元素充分融入虚拟现实技术中,从而用科技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突破现有文创的发展瓶颈,创新文化的承载方式。首先,擺脱同质化问题的束缚。文创产品并不局限于实物产品,还应该有与洛阳宫灯文化相关的视频类作品,在寓教于乐的同时传承洛阳宫灯文化。视频类作品在现有移动设备中是传播最快、最容易被接受的形式,能够以此拓宽洛阳宫灯文化的传播范围与提高认知度。基于丰富的资源数据以及完善的互动展览,开发洛阳宫灯IP形象,打造《洛阳宫灯》经典纪录片。将洛阳宫灯制作过程融合现代审美、影视化的制作方式、数字化的呈现效果,完整全面地进行实时记录。同时,配合IP形象创作洛阳宫灯题材儿童动画,实现寓教于乐、乐学乐教的互动学习。通过生动的演绎,实现用户对特定场景的联想,从而提升产品的真实感。[5]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促进新型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应用,融入当下流行的潮玩、定制化的概念来创作出优质产品,推出潮玩洛阳宫灯盲盒。开发衍生App应用,用户可以随心定制宫灯样式,并与实体工厂对接,实现洛阳宫灯的个性化定制。

此外,转变洛阳宫灯的销售方式。曾几何时,洛阳宫灯多在灯会或集市进行售卖,如今则需要一个能打破时空界限、推广形式多样且覆盖面广的渠道来助力。比如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以科普性、趣味性或记录性的内容,借助各类平台与大型活动强大的流量效应,让更多观众了解洛阳宫灯,从而将一份份关于历史的记忆带回家。

五、结语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新路径、新理念,将VR技术与文化相融合,能够为洛阳宫灯文化的保护及传播提供更多的可能。在文化传承基础上,增加科技的互动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洛阳宫灯的附加值,使人们在观赏洛阳宫灯的同时,深深地爱上它。因此,深度挖掘洛阳宫灯艺术的内在价值及其代表性文化元素,通过3D场景建模技术、UI交互理念融入等方式,在现代科技中体验洛阳宫灯文化,无疑具有独特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可.基于“VR+文化”的毗卢寺壁画保护与传播策略[J].包装工程,2023,44(06):320-327.

[2]苗秀,侯文军,徐雅楠.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研究[J].包装工程,2022,43(16):303-310+409.

[3]彭梦汝,朱琪颖.基于VR技术的品牌形象设计研究[J].设计,2023,36(01):70-72.

[4]马晓军.人工智能时代下洛阳宫灯数字化保护、传承、弘扬与发展创新研究[J].明日风尚,2021(19):143-145.

[5]张婷,陈光喜,黄帆.基于AR技术的广西壮族铜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途径研究[J].设计,2017(12):138-139.

作者简介:

丁一慈(1999—),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技术文化传承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展示空间设计教学领域的探索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控制计算机系统的虚拟化方案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年25期)2016-11-16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10期)2016-11-14基于Internet环境下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年9期)2016-11-09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虚拟现实技术在三维动画制作中的应用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年9期)2016-11-09数码绘画在虚拟现实技术下的多元表现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9期)2016-11-07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虚拟现实技术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推荐访问:宫灯 文化 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