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员教育及其对当代干部教育的启示

□ 汪亚洲

中国在进行吏治的时候,除了进行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管理监督外,还十分重视官员教育,讲究“仕而优则学”,认为官员素质是为政的前提。古人在进行官员教育时,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对于当代干部教育有深刻启示。

一是官德教育。古人认为,官员的道德品质是为官从政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如孔子认为:“为政以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因此,古代在进行官员教育的时候,把官员的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早在五帝时期,就已经开始推行“五德之教”,殷商时期重视“修政行德”,西周时期提出了“敬德保民”和“明德慎罚”。到了汉代,做官以敦厚、质朴、逊让、有行四项品行做标准,被称为“光禄四行”,晋代对官吏的道德标准有了明确的规定,形成了“中正六条”说,唐代形成了官员的为官标准“四善”等等。

二是为官技能教育。中国古代针对官员还有专门的为官技能教育。如秦代《睡虎地秦简》的《日书》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诸如百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无不涉及,做官者要为好政,就必须先学好这些基本技能。又如张养浩的《牧民忠告》、郑端的《政学录》等书中都记载了州县地方官应该注意的事项,如应如何交接工作、与各界交往的原则、办理公文的程序等,非常适合初任地方官学习。

一是家庭教育与官方教育相结合。古人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开明的士大夫往往都通过言传身教,通过家训、家教等对子孙为官从政提出明确要求,营造良好的家风,使古代很大一部分官员在家庭中就完成了教育。古人还强调要树立家国情怀,古代的家训常常强调忠孝并重、移孝作忠,如宋代宋祁《庭戒》要求子孙“入以事亲,出以事君”,这些家风家训与封建王朝颁行的官方教育文献相互呼应,丰富了古代官员教育的内容。

二是官员教育注重德才兼备。在官员培养中,古人非常重视处理德与才的关系。唐太宗曾说:“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宋代司马光提出“才德之资,德为才之帅”,他还指出,“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其次经术,其次政事,其次艺能”。因此,古代进行官员教育首先注重道德品行的教育,其次进行专业技能的教育,二者均不偏废。

三是古代官员教育内容十分丰富。从夏商周三代以来,不论是官方文献、官箴、家训,可以说延绵不绝、浩如烟海,形成了系统完备的官员教育“教材”。这些教材内容精细丰富,有的通俗易懂,是进行官员教育的最佳材料。如明宣宗时期的《官箴》,针对每一职位对应的具体事务,进行了细致周密的规范。

一是在教学内容上,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中国古代官员教育忠君爱国为核心,强调“人臣孝,则事君忠”,《论语》中多次提到“主忠信”“言忠信”,东汉时期的《忠经》一书将“忠”视为为官者最重要德行:“人之所履,莫大乎忠。”中国历朝历代都将忠诚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古人所说的忠,在当代来说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古代的官员教育启示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忠诚教育放在首位,强化干部政德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二是在教学方式上,丰富教学内容体系和方式。中国古代官员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进行正面的榜样教育,又进行反面的警示教育;
既有官箴教育,又有家训教育;
既重视道德思想,又强调为官技能;
教育内容既通俗易懂,教育链条和覆盖面也很广;
既注重外在教育,又注重内在自省。因此,古代的官员教育启示我们,官员教育要取得实效、深入人心,就必须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学内容,遵循思想教育的基本规律,增强可操作性,不断让新理念、新思想入脑入心。

三是在教育衔接上,干部教育要与家风教育、学生思政教育相贯通。中国古代教育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视为官员教育的一环,可以说官员的培养是“从娃娃抓起的”。在古代士大夫一生的成长中,既有家庭中长辈的耳提面命,又有家风家训的熏陶,还有私塾、书院等学校教育把道德教育贯穿其中,在为官从政之后则有大量的官箴书、官方教育文献滋养,帮助他们提升为官修养。古代的官员教育启示我们,要把干部教育同家风教育、学生思政教育贯通融合起来,推动干部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猜你喜欢 家训家风古人 好玩的古人小学生学习指导(爆笑校园)(2020年11期)2020-11-24勤劳节俭传家风公民与法治(2020年15期)2020-09-25古人怎么洗澡?小学生学习指导(爆笑校园)(2020年3期)2020-06-05古人到底姓什么?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古人如何睡眠养生?海峡姐妹(2019年1期)2019-03-23家风伴我成长创新作文(小学版)(2018年16期)2018-11-30家训伴我成长小学生作文·小学低年级适用(2016年4期)2017-01-16幽默好家风(二)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16年9期)2016-11-09家风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16年6期)2016-08-24《朱子家训》(四)学生天地(2016年12期)2016-04-16

推荐访问:教育 其对 启示